导读:中国农业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蒋剑平出席2025年全国中小企业服务月第七届数字普惠金融大会,并作题为《中国农业银行数字普惠金融实践与思考》的主题分享。他指出,数字化转型是农业银行普惠金融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动力和关键因素。当前,农业银行正在数字普惠金融1.0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以智慧银行为中心的数字普惠金融2.0建设。
中国农业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
以下为主题分享内容:
一、农业银行普惠金融业务发展成效
农业银行具有天然的普惠金融基因,一直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工作。近年来,我们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服务乡村振兴领军银行和服务实体经济主力银行两大定位,全力推进“三农”普惠、绿色金融、数字经营三大战略,不断创新和完善普惠金融业务模式,推动业务跨越式发展,成为国内普惠金融供给总量最大、客户覆盖最广、可持续发展能力领先的金融机构。到一季度末,农业银行央行口径普惠小微贷款余额4.17万亿元,监管口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3.74万亿元、有贷客户510万户,主要指标均居同业领先水平。
农业银行普惠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是近年来我国普惠金融业务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普惠金融之路的一个缩影。回顾起来,我们认为,有两条重要的成功经验:
第一条经验是,始终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有机结合。中国的普惠金融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筹部署下,在各个部门、各级政府、各类机构的共同参与下,全国“一盘棋”,有规划、有步骤地推进的,既有金融机构自身的创新探索,更有来自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深度融合、同向发力的典范,是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的体现。
第二条经验是,始终把数字化转型作为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传统上,商业银行特别是大型银行开展普惠信贷业务面临两大困难,一是银企信息不对称难以有效解决,二是收益、风险、成本、效率、体验五大要素难以有效平衡。只有到了大数据时代,通过大数据的深度应用,才很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才使得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成为可能。
二、农业银行数字普惠金融从1.0到2.0的实践探索
数字化转型是农业银行普惠金融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动力和关键因素。我们的数字化转型经历了数字普惠金融1.0到2.0两个阶段。
在1.0阶段,我们实施了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四个一”工程,从产品、服务、管理、风控四个方面同步推进数字化转型。
线上产品方面,我们运用大数据技术,从无到有构建批量获客、自动审批、自主用信、集中风控的普惠线上信贷模式,打造了“农银e贷”线上产品体系。针对小微企业法人,我们推出了包括微捷贷、快捷贷、链捷贷三大系列产品的“小微e贷”,针对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创新了“网捷贷”、“商户e贷”等产品,针对广大农户,我们推出了“惠农e贷”产品。
服务渠道方面,我们打造了线上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平台“普惠e站”,为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全流程、全天候金融服务,目前注册用户达到407万,认证企业达到81万。小微企业通过“普惠e站”,可以办理账户开立、额度测算、贷款办理、签约用款,还可以享受各类金融、非金融服务。
经营管理方面,我们按照PC端、PAD端、手机端三屏协同的思路,建设了数字化经营管理平台,构建了客户营销、风险管理、合规管理三大数字化经营闭环,创新了多款为基层赋能减负的数字化工具,为经营管理人员和客户经理提供数字化支撑。
风险管理方面,我们构建了覆盖全流程、各环节、各层级的智能化风险管理体系。利用多维数据,研发各类风控模型,织密“过滤网”,把好准入关;在总行成立专门的数字化风控中心,创新了“集约化监控+集中化作业+条线专业化管控”相融合的风控模式。
当前,农业银行正在数字普惠金融1.0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以智慧银行为中心的数字普惠金融2.0建设。通过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夯实数据资产、模型引擎、经营闭环、业务平台、多元渠道、数字工具基础,培育快速灵活的产品创新、融合高效的渠道实现、智慧化营销管理、智慧化风控管理、智慧化合规管理、智慧化决策管理能力,打造以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目标的新质生产力,形成数智化经营、集约化作业、综合化服务、智能化风控的数字普惠金融经营管理新模式。
三、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展望:需要处理好的四组关系
当前,金融科技正经历从大数据到大模型的代际跃升,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将为数字普惠金融带来更大想象空间。同时,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实战也不断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金融机构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持续深化对数字化转型的认识,不断推动数字普惠金融体系迭代升级、演进完善。从农行实践看,我们高度重视处理好四组关系:
一是引数与用数的关系。前期,金融机构通过引入外部数据,特别是来自政府部门的涉企信用信息,建立了全新的以数据为中心、以模型为驱动的普惠金融发展模式,极大地缓解了银企信息不对称。但是,近年来这一模式也碰到很多挑战,比如各金融机构线上产品同质化和模型风险共振问题、中介机构参与办贷导致数据失真和模型失效问题、就数据论数据而忽略背后的经济行为和信贷逻辑的问题。下一步,既要解决数据“好不好用”的问题,更要解决数据“用得好不好”的问题;既要推动政府部门开放更多、更细、更长时间的涉企信用数据,提高多维过滤、交叉验证的能力,也要提高对数据背后的经济规律、企业行为的理解把握能力,让模型更精准、更有效、更加契合具体的业务场景。
二是线上与线下的关系。在数字化转型的初期,金融机构比较偏爱全线上、纯线上产品,追求极简极速办贷,追求“秒申、秒批、秒贷”,追求极致客户体验。经过几年实践,部分商业银行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逐步转向线上线下相结合。一方面,在线上业务的个别关键环节增加线下介入,以便更好落实客户经理责任,强化风险管控,防范数据和模型风险,推进综合营销。另一方面,借助PAD等移动办贷工具和人工智能技术,大力推进线下业务的线上化、移动化和智能化,基本实现了线下业务的全线上操作。总的来看,线上、线下不再二元对立,而是有机融合,将来不一定需要再区分线上、线下产品。
三是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在当前内外形势下,商业银行普惠贷款风险有上升的趋势。但是,加强风险防控,并不意味着要停下来治理风险,更不能回到传统线下业务的老路,不能一有问题就增加线下环节、线下人员。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大背景下,既要统筹好发展与风控,坚持在发展中解决风控问题,也要坚持用数字化手段来解决数字化产品出现的风险问题,持续推动风险管理由“人控”向“机控”“智控”转变。
四是融资与融智的关系。当前,央行口径普惠小微授信客户超过6000万,有融资需求且满足基本融资条件的小微企业基本上都能获得贷款,针对科技型小微企业、有房产的小微企业等优质小微企业,甚至出现了各家银行争相放贷的“垒小户”现象。在“融资难”显著缓解的同时,下一步要更加注重为广大小微企业提供“融智”服务,针对小微企业及其关联人员的高频生产生活场景,联合行内部门和第三方平台,建设普惠金融服务生态,共同为小微企业提供包括账户服务、资讯咨询、财务税务、薪资管家等综合服务,帮助小微企业加快数字转型,提高运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增强发展能力,形成融资与融智的良性互动。
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是大数据、大模型时代的必然要求。农业银行将继续坚持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道路不动摇,深化建设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努力为普惠金融、数字金融两篇大文章的创新发展、融合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本文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article_adlist-->李扬:面对稳定币浪潮,中国需双轨并进
杨涛:理解人民币稳定币的理论与实践逻辑
沈建光、朱太辉:厘清稳定币认识的六大误区
周小川:美元稳定币或推动美元化,必须保持警惕
]article_adlist-->“金融科技50人论坛”成立八周年啦,特别感谢热心读者对我们的支持,我们建立了“金融科技·读者微信群“,发布研究成果、促进交流合作、赠送金融科技图书,欢迎您的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serenazys),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入群,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邀请进群。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
学术研究、会议合作和专题培训联系:
办公电话:010-62561700
邮箱地址:songzeying@cft50.com.cn
金融科技50人论坛(CFT50):金融科技50人论坛(CFT50)成立于2017年4月22日,论坛近年来紧密围绕金融科技理论、实践与政策前沿,积极推动“政产学研用”交流与合作,逐渐建设成为在金融科技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独立学术平台。论坛组织或参与出品《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数据要素:领导干部公开课》《绿色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金融科技15讲》《银行业数字化转型20讲》等重要学术成果,与《金融理论探索》杂志合作开设数字金融学术专栏,普遍受到政策层、学界和业界人士的高度评价。2019年以来,论坛参与发起北京市东城区立鼎金融与发展研究院、厦门鹭江金融科技研究院等机构。
]article_adlist-->更多内容,请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article_adlist-->杜德配资-查询配资平台-配资平台最新消息-普通人炒股票如何加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