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传红
摘要
■ 投资逻辑
核心观点:
政策、成本、技术三者齐发力,城市NOA渗透率有望提升到15%,高速NOA有望渗透率超过60%。政策端,国家级立法与地方性法规密集落地,为城市NOA构建制度框架,推动高阶智驾商业化进程。国务院将《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纳入立法计划,北京、武汉等地出台地方性法规,为 L3 级及以上高阶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构筑法律基础。成本端,激光雷达、算力芯片等核心硬件成本快速下降,叠加车企自研能力提升,推动智驾功能从高端车型向大众市场下沉。激光雷达单价从 2017 年的 20 万元以上降至 2025 年的 2000 元以下,算力芯片成本也显著降低。技术端,BEV+Transformer算法优化与多传感器融合方案成熟,城市NOA与高速NOA功能逐步完善。
车载摄像头量价齐升,国产替代加速。车载摄像头作为感知层核心部件,量(数量)与配(性能)同步升级。数量从不足5个跃升至11个以上,前视、环视等摄像头性能持续迭代,推动视觉感知精度与可靠性提升。800万像素高分辨率摄像头配合HDR高动态范围技术渐成主流配置,显著提升了复杂光照条件下的视觉感知精度。与此同时,国内产业链正加速突破关键技术壁垒,思特威通过车规级CIS图像传感器(SC530AT/SC360AT)实现核心器件国产替代,其M1系列ISP芯片更集成暗光降噪、4帧HDR合成及LFS线闪光抑制技术。技术的突破与商业模式的创新,正在深度推动智能驾驶技术向大众市场渗透的"平权化"进程。
产业链竞争加剧,本土厂商崛起重构市场格局。全球车载摄像头模组从2023年近60亿美元增至2030年136.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8.69%。中国车载摄像头出货量由2020年的4263万颗增至2023年的7200万颗,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9.1%,2025年中国车载摄像头出货量预计将突破1亿颗,市场规模可达237亿元。车载摄像头模组海外市场由豪威科技(OmniVision)、安森美(Onsemi)等Tier1主导,但国内厂商如舜宇光学、思特威通过性价比和本土化服务快速渗透。智慧安防由思特威主导,2023年市占率为48.2%,逐步稳占全球市场。思特威智能手机CIS业务同比激增269%,实现高端替代。车载CIS传感器方面,安森美、索尼、豪威科技占据全球90%以上份额,思特威以8%的份额位列全球第四、国内第二。车载镜头领域呈现“一超多强”格局,舜宇光学市占率超38%,联创电子、欧菲光聚焦ADAS高附加值市场,国产化率持续提升。
风险提示 ]article_adlist-->汽车行业竞争加剧、法规进展不及预期、自动驾驶技术进展不及预期、产品价格超预期下行等。
+
目录
一、智驾平权浪潮开启,车载摄像头受益
1.1 政策、成本、技术三力共振,驱动城市NOA和高速NOA加速渗透
1.2 智驾水平推升带动车载摄像头量价齐升
二、车载摄像头产业链解析:CIS国产代替开启,核心组件迎来产业升级
2.1 车载视觉底层密码:摄像头硬件架构剖析
2.2 摄像头模组全球市场高速扩张,群雄逐鹿白热化
2.3 CIS性能提升,国产替代开启,关注头部国产厂商
2.4车载镜头市场格局生变:一超多强背景下,国产镜头厂商抢占先机
三、风险提示
正文
一、智驾平权浪潮开启,车载摄像头受益
1.1 政策、成本、技术三力共振,驱动城市NOA和高速NOA加速渗透
政策端:政策端落地驱动城市NOA普及。国家层面:城市NOA技术发展迎来系统性政策支撑。国务院将《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纳入2024年度立法计划及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第一类项目,标志着自动驾驶领域立法进入快车道。本次修法由公安部主导,重点构建城市NOA应用的核心制度框架,针对道路测试资质审批、城市复杂场景通行规则、交通违法追溯机制及事故责任认定标准等关键环节建立明确规范。
为配合法律体系建设,国家同步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工作,通过"立法+产业政策"双轮驱动加速城市NOA商业化进程。《2025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将自动驾驶安全标准升级为强制性国标,其中特别为城市NOA系统划定了技术安全基线:明确要求感知冗余度需达到L4级别,功能失效切换时延控制在300毫秒内,并建立覆盖夜间、雨雾等极端场景的量化测试体系。在验证机制方面,创新性构建"仿真测试+实车验证"双轨制认证体系。针对城市NOA高频使用的自动泊车、紧急制动等核心功能,首次将虚拟仿真测试列为强制性检测项目,同时细化路测数据采集标准,形成从算法开发到产品落地的全流程质量闭环。数据安全治理成为城市NOA发展的新维度。新规建立覆盖OTA升级、高精地图下发、用户行为数据采集等关键节点的安全防护体系,特别针对城市道路三维建模数据制定跨境传输白名单制度,为智能驾驶系统在城市场景的规模化应用筑牢安全基座。
地方政府:自动驾驶法规体系建设迈出关键步伐。北京、武汉两地于2024年12月31日同步出台地方性法规,为L3级及以上高阶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构筑法律基础。北京市通过的《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明确自2025年4月1日起实施,其创新突破在于将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纳入个人乘用车出行场景管理,首次在制度层面确立"人机共驾"模式下的事故责任认定规则。同期发布的《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促进条例》则将于2025年3月1日生效,通过构建涵盖道路测试、数据安全、保险体系的全链条制度框架,重点支持自动驾驶在智慧交通系统的深度应用。两大核心城市的立法突破,标志着我国自动驾驶法律体系从L2级辅助驾驶向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的实质性跨越,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化发展扫除关键制度障碍。
成本方面:激光雷达突破千元门槛,芯片算力成本较前代降低,视觉方案成本压缩,三要素共同推动智能驾驶从高端车型向大众市场普及,并加速商业化落地。
1) 激光雷达进入“千元时代”:随着技术进步和量产规模扩大,激光雷达从万元级降至千元级,降价幅度超过90%。预计2025年售价将降至1500元以下,推动其在20万元以下车型中普及。禾赛科技新一代小巧型超高清远距激光雷达ATX售价从上一代AT28产品价格约3000元降至1446元(200美元),降价幅度为50%,且计划通过百万级出货进一步摊薄成本。速腾聚创推出的MX激光雷达成本持续下降,MX首个量产项目定价200美元左右,计划2025年上半年规模量产,并进一步将价格锁定至1000元左右,成为行业首款“千元机”激光雷达。
2) 芯片算力成本优化:英伟达Thor单芯片最高算力达到2000TOPS,大约是上一代Orin芯片(254TOPS)的8倍,而单位算力成本大幅降低,支持更复杂的端到端算法运行。地平线征程6系列,其中两款中端产品J6E(80TOPS)和J6M(128TOPS),此两款产品作为“高效实用派”推动辅助驾驶技术向10万-20万元主力市场快速渗透。新一代征程系列J6P芯片(560TOPS)瞄准L3+市场以及适配25万-40万高阶智驾车型,进一步优化能效比。征程系列芯片在2025年总出货量瞄准1000万套,将成为首个突破该量级的国产智驾芯片品牌。
3) 视觉方案替代高精地图:车企逐步采用“无图NOA”方案,减少对高精地图的依赖,降低地图采购与更新成本。目前高精地图覆盖度低,只占全国公路里程的6%左右,全国其余94%公路段无法使用。另外高精地图更新周期慢,当前很多高精地图的更新周期都在半年左右,已然很难追上市场发展的需要。比亚迪天神之眼C采用了12颗摄像头,12颗超声波雷达以及5颗毫米波雷达,多个摄像头图像通过Transformer模型融合为俯视视角的鸟瞰图,实时生成车道线、交通标志等元素,替代高精地图的静态信息。天神之眼C纯视觉方案将高阶智驾硬件成本降至4000元以内,并且首次将高阶智驾技术下放至7万元级别的海鸥车型。相较于纯视觉方案,配备激光雷达的方案成本会略显上升,这是由于激光雷达的价格在千元以上,如问界M9搭载的华为激光雷达,单颗价格为5000元。
技术方面:智驾渗透率加速提升,2025年城市NOA渗透率预计能达到20%。在智能驾驶领域,技术升级与市场普及的双轮驱动,将推动高阶智驾渗透率呈现指数级增长态势。当前,智能驾驶技术演进路径已日趋明朗,正沿着"基础L2→高速NOA→城市NOA"的轨迹持续迭代。随着汽车智能化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果,行业竞争焦点已转向成本优化、市场下沉和份额争夺,城市NOA技术正成为新一轮竞争的核心战场。2025年将成为城市NOA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该技术将逐步渗透至15-20万元的主流价格区间,未来2-3年内势必将引发各大车企的激烈角逐。
随着技术成熟和成本优化,高速NOA有望渗透率超过60%。作为高阶智能驾驶的核心功能,高速NOA已经进入规模化落地模式。目前,头部车企已经实现高速NOA的成熟应用。结合主流架构和轻高精地图的情况下,提升系统稳定性。同时,优化并解决高速场景下的极端气候。雷达的规模化量产,推动硬件成本降低,使高速NOA向20万元以下车型普及。消费者对长途驾驶疲劳缓解的需求强烈,高速NOA成为中高端车型的“标配”卖点。在未来1-2年内,高速NOA将逐步向燃油车渗透,成为智能驾驶的“基础功能”,从而实现“智驾平权”。
1.2 智驾水平推升带动车载摄像头量价齐升
量:智能驾驶趋势下,技术升级驱动车载摄像头需求。随着自动驾驶技术从L2辅助驾驶向L3甚至L4高度自动驾驶迈进,汽车对环境感知的精度和广度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了实现更全面、精准的环境感知,车辆需要配备更多的摄像头以覆盖不同的视角和场景。L1-L2级辅助驾驶需配备基础摄像头实现车道保持、自适应巡航等功能,单车摄像头数量通常在1-5颗。L3级及以上有条件/高度自动化需多模态感知融合,单车摄像头数量增至8-15颗,覆盖前视、环视、侧视等多方位环境监测。L4级车辆配备12颗以上摄像头以满足复杂场景需求。全球车载摄像头需求量方面,从2024年的3.7亿颗增至2025年的4.4亿颗,同比增长高达17.6%。
价:像素与功能升级推高单颗价值。由于像素的升级,ADAS需要高分辨率保障探测精度。普通摄像头单价约150-200元,而ADAS摄像头单价为300-500元,价格变动由高动态范围(HDR)、LED闪烁抑制(LFM)等技术决定,800万像素摄像头更是达到600元。技术壁垒包括ADAS镜头多采用玻璃镜片(光学性能优但量产难),且需满足车规级可靠性(工作温度-40℃~105℃、寿命15年)。
车载摄像头数量配置由不足5个至11个及以上的规模化跃迁。从之前常见的不到5个摄像头,如今车辆的摄像头数量已经提升到11个及以上。蔚来ET7车型配备11个像素800万摄像头,包含7个环视和4个前向,支持HDR和低照度增强。理想汽车L8 Max、L9 Max两款车型均搭载11个摄像头,其中前视和环视摄像头以800万像素为主。比亚迪秦L EV和唐L DM更是将摄像头数量拉高了上限,两款车型分别配备了12个和13个车载摄像头。车载摄像头数量的激增为智驾系统提供了更丰富的视觉信息,从而提升了系统的感知能力和决策准确性。
高速NOA摄像头配备11个及以上摄像头的方案已然成为行业主流。高速NOA车型通常搭载11个摄像头,包括前视摄像头(用于车道识别、障碍物检测)、环视摄像头(4个覆盖车辆四周)、侧视摄像头(监测盲区)、后视摄像头(行车记录及后方路况)等。
1)长城汽车最新一代、最强能力的智能驾驶系统-Coffee Pilot Ultra(CP Ultra),作为长城汽车第三代智能驾驶系统,其搭载11个高清摄像头,涵盖环视、盲区监测、疲劳驾驶检测等功能。CP Ultra适配于魏牌蓝山和高山车型,支持高速NOA。新一代智驾系统采用了视觉摄像头+激光雷达的融合方案,并实现了端到端智驾大模型—SEE的上车,真正做到了不依赖高精地图的全场景NOA,有路就能开,有位就能停,驾感更拟人。
2)比亚迪“天眼之神C”(DiPilot 100)高阶智驾三目版配备12个摄像头,并且明确支持高速NOA。天神之眼 C 的高速 NOA 可覆盖自动上下匝道、智能变道超车、大曲率弯道通行、施工路段避障绕行等主流场景。车辆能根据导航规划自动识别匝道入口并完成减速汇入,在相邻车道无车时主动变道超车,遇前方障碍物时绕行避让,搭载该系统的车型可实现1000 公里高速全程无接管。高速NOA摄像头数量超过11个反映了行业向多摄像头发展的趋势,尤其在高阶智能功能下沉至中低端车型。
城市NOA方案车载摄像头数量与高速NOA等量齐观。为实现复杂城市场景下的全流程自动驾驶,城市NOA需多维度技术协同构建安全可靠的感知体系。多视角覆盖能力颗消除盖视觉盲区,通过立体视觉算法形成360度全景感知场。多路视频流并行处理能有效应对交叉路口异型车识别、鬼探头预警等极端场景;冗余化的摄像头阵列在单个传感器失效时仍能维持系统可靠性。当前主流高端车型中小鹏G9、华为问界M9等车型标配11摄像头,配合激光雷达与4D毫米波雷达,构建了分层级的环境感知网络。随着摄像头数量进一步优化,传感器集成技术的进步,感知精度也得到了提升。
配:前视和周视、环视摄像头均升级。早期智能驾驶系统(如部分L2级别车型)的前视单目摄像头常采用200万左右像素传感器,用于基础的车道保持、障碍物检测等功能。特斯拉Model 3曾使用120万像素前视三目摄像头(接近200万级),用于实现Autopilot的基础感知能力。随着智能驾驶的发展,800万像素的前视摄像头逐渐成为主流。小鹏自主研发的AI鹰眼视觉方案,该方案包括8M像素的前视和后视摄像头,感知距离提升125%,识别速度提升40%。比亚迪新推出的天神之眼整套技术方案,天神之眼A-高阶智驾三激光版(DiPilot 600)、天神之眼B-高阶智驾激光版(DiPilot 300)、天神之眼C-入门级智驾三目版。其中在10万到20万元车型搭载的天使之眼C方案中,搭载了比亚迪自研的由双800万像素广角和单800万像素长焦组成的三目前视摄像,此举为全球独创。
除前视摄像头迎来大升级外,环视摄像头也由最初的100万像素提升至300万像素。作为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先锋,此次小鹏P7+搭载了全新的AI鹰眼视觉方案,其中就包括了3M像素的环视。奇瑞iCAR 03智驾版搭载四颗300万像素环视鱼眼摄像头,配合前视双目摄像头和后视单目摄像头,实现360°环境感知,支持“跨层记忆泊车”等L2+级纯视觉功能。理想MEGA配置4颗300万像素360°环视摄像头,结合超声波雷达提供停车辅助功能,通过轮毂模式清晰展示车轮位置,降低剐蹭风险。车载前视、后视和侧视摄像头的全面升级,构建起车前、车后大角度的高清监控网络,为智能驾驶系统提供了更加精准、可靠的数据支持。
二、车载摄像头产业链解析:CIS国产代替开启,核心组件迎来产业升级
2.1 车载视觉底层密码:摄像头硬件架构剖析
车载摄像头主要由镜头、图像传感器(CIS)、图像信号处理器(ISP)、串行器和连接器等核心部件组成。镜头是摄像头的前端部分,负责将光线聚焦到图像传感器上,其质量直接影响成像的清晰度和准确性。图像传感器是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关键部件,常见的有CCD和CMOS两种类型,目前CMOS图像传感器因成本低、功耗小等优点在车载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图像信号处理器则对传感器输出的原始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包括噪声去除、色彩校正、图像增强等操作,以生成高质量的图像供后续的图像识别和分析使用。
CMOS图像传感器是摄像头的核心部件。CMOS典型结构由微透镜、彩色滤光片(CF)、金属互连层和光电二极管(PD)等核心元件组成。根据技术架构差异,CMOS图像传感器主要分为三类:前照式(FSI)、背照式(BSI)以及堆栈式(Stacked)。其中,Stacked结构是对BSI架构的优化升级,通过将感光层与信号处理电路层分离并垂直堆叠,显著提高了集成度。在汽车电子领域,BSI技术架构因其性能优势而成为当前车载CMOS图像传感器的主流选择。
思特威近年来在车载图像传感器领域持续发力。AT Series系列目前已推出近多款车规级CMOS图像传感器,覆盖1MP至8MP分辨率,适配舱内监控、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感知类三大应用场景,展现了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布局能力。SC360AT支持高动态范围(140dB)、LED闪烁抑制(LFS技术)和低功耗设计,适配环视、自动泊车、盲点监测等功能。SC233AT(Sensor+ISP二合一)支持全局快门、近红外成像(LightBox IR™技术)和高温稳定性,用于检测驾驶员疲劳、乘客状态及遗留物品。SC530AT集高感度、高动态范围、低噪声等性能优势于一身,为乘客检测、儿童遗忘提醒(CPD)、宠物和遗留物体检测等乘员监控系统(OMS)应用和车内拍照/视频会议等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应用带来清晰、精准、可靠的影像。
思特威通过SC530AT与SC360AT的双线布局,覆盖舱内安全与外部感知两大增量市场。短期看,SC530AT的Q2量产将快速抢占OMS需求;中长期看,SC360AT的HDR技术有望在ADAS中高端市场建立壁垒。
SC530AT基于CarSens®-RS工艺,结合2μm像素尺寸和BSI架构以及SFCPixel®技术,解决低照度成像痛点,提升地下停车场/夜晚等暗光下的画面清晰度,保障儿童遗留检测准确性。与飞凌微M1芯片搭配AI ISP形成协同方案,通过NPU加速降噪与图像增强,支持实时视频会议与行车记录。性能方面优势体现在低噪声表现,能够读取噪声低至1.0e⁻,固定噪声0.2e⁻,显著优于行业同规格产品。并且支持动态范围高达100dB以上的双重曝光行交叠HDR模式,高温稳定性优异,在105°C环境下仍能保持低噪声和稳定成像。SC530AT将在2025年Q2量产,主打中高端车型OMS系统升级需求。
SC360AT则是采用CarSens®-XR Gen 2工艺和Stacked BSI架构,动态范围高达140dB(四帧SuperPixGain HDR™ 2.0),应对隧道出口强光/夜间远光灯等极端场景。集成LED闪烁抑制(LFS)技术,显著减少交通信号灯和车灯干扰。超低功耗设计(典型功耗<310mW),噪声抑制性能优于行业同规格产品。SC360AT预计2025年Q3量产,主攻3MP侧视/环视摄像头市场。
2.2 摄像头模组全球市场高速扩张,群雄逐鹿白热化
车载摄像头模组行业近年来竞争日趋激烈。车载摄像头模组是自动驾驶和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的核心部件,其结构远比普通摄像头复杂。一个完整的车载摄像头模组通常包含光学镜头、光学滤光片、图像传感器、图像信号处理器、串行器等关键组件。目前市场竞争激烈,主要体现在技术迭代加速、国内外品牌博弈、价格战升级以及产业链整合深化等多个维度。2023年全球车载摄像头模组出货量达到2.36亿颗,市场规模为60亿美元。预计2029年全球车载摄像头模组市场规模将达到9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6.7%。
海外Tier1厂商包括麦格纳(Magna)、松下(Panasonic)、法雷奥(Valeo)、大陆集团(Continental)、乐金依诺特(LG Innotek)、博世(Bosch)等占据车载摄像头模组主要市场份额,全球十强厂商在2023年占60%的市场份额。国际巨头们凭借技术积累和品牌优势,占据高端市场,尤其在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领域具有较强话语权。
车载摄像头模组国产品牌迅速崛起。国内企业如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华域汽车等通过性价比和本土化服务快速渗透市场。海康威视的车载摄像头已应用于奔驰、宝马等品牌,市场份额逐年提升。2023年中国车载摄像头模组市场,德赛西威(Desay SV)和舜宇智领(Sunny)的出货量分别为940万和935万颗,海康威视(HikAuto)以673万颗的出货量排列第三。排名四到十位的企业是欧菲光(Ofilm),纵目科技(Zongmu),比亚迪(BYD),豪恩汽电(Longhorn),联创电子(LCE),智华电子(INVO)和同致电子(TTE)。以上企业的出货量为512万,481万,406万,354万,346万,285万和231万颗。
随着国内智能网联汽车的快速发展,车载摄像头增长出货量显著。中国车载摄像头出货量由2020年的4263万颗增长至2023年的7200万颗,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9.1%。迅速增长不仅源于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爆发,更与自动驾驶技术迭代带来的硬件升级密切相关,L2 + 级以上车型平均搭载 8-12 颗摄像头,较 L1 级车型(3-5 颗)实现翻倍增长。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商业化应用,2025年中国车载摄像头出货量预计将突破1亿颗,市场规模可达237亿元。
2.3 CIS性能提升,国产替代开启,关注头部国产厂商
CIS整体规模持续扩张,市场保持明确增长趋势。2023年全球CIS市场规模达218亿美元,预计2029年将增至28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 4.7%。CIS出货量将从2023年的68亿个增加到2029年的86亿个。全球CIS市场需求根基稳固,智能手机仍为最大市场,汽车电子、安防监控增长引擎强劲,工业、医疗等新兴应用蓬勃发展。市场正经历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与价值”的关键转型。CIS市场在未来仍将保持稳健增长态势,结构升级将持续深化。
国产CIS行业迎来破局者,技术突围开启替代新篇章。思特威作为一家专注高性能视觉感知芯片研发的创新企业,凭借在安防监控、车载视觉、工业检测等领域的深度布局,成功打破国际垄断,其自主研发的尖端产品已全面渗透智能手机、自动驾驶、智能制造等前沿科技场景。作为一家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领军企业,公司坚持“智慧安防+智能手机+汽车电子”三足鼎立的方向发展,成为三个领域的领先CMOS图像传感器供应商。2020至2023年思特威蝉联全球安防CIS出货第1;2023年公司在全球车载CIS市场出货排名第4、国内第2名;2024年在全球手机CIS出货排名位列第5,出货份额占比11.2%。
业绩方面盈利能力有效改善,净利润显著提升。2024年思特威全年营收突破59.69亿元,同比激增108.91%,创下26倍同比增速的行业奇迹。思特威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17.5亿元、归母净利润1.92亿元、扣非净利1.89亿元三项核心指标,分别以108.94%、1264.97%和684.99%的同比增幅,刷新上市以来单季记录。三大战略板块呈现协同爆发态势,智慧安防巩固市场龙头地位,汽车电子抢滩智能驾驶浪潮,智能手机突破高端影像赛道,多维驱动构筑起技术护城河。这份持续超预期的业绩表现,不仅印证了国产替代的强劲动能,更昭示着中国半导体企业正从跟跑者向领跑者蜕变。
国产CIS破局者强势定义高端影像新标准。思特威以智能手机为支点撬动全球视觉技术格局,2024年其智能手机业务以32.91亿元营收贡献超55%的业绩占比,同比激增269.05%的增速堪称现象级突破。同年上半年该业务营收增速进一步冲至295.46%,5000万像素高端CIS产品线营收占比突破五成,标志着国产CIS首次在旗舰机型核心部件实现规模化替代。2025年第一季度延续高增长,营业同比108.94%,净利润同比1264.97%。
思特威的5000万像素产品搭载自研SFCPixel-2技术和PixGain HDR,支持旗舰机主摄/广角/长焦多镜头需求。2024年全新推出SC585XS,为首颗国产化5000万像素高端CIS,从设计到量产实现本土化供应链闭环。作为全流程国产5000万像素高端旗舰手机应用的图像传感器,SC585XS搭载SFCPixel-2、PixGain HDR及AllPix ADAF等技术,展现出高动态范围、低噪声、快速对焦、超低功耗等多项优势性能。
智能手机领域思特威逐步替代索尼、三星。思特威最新推出的SC585XC,基于28nm Stack,5000万像素1/1.28英寸手机应用高端图像传感器,对标索尼LYT818传感器,基于同尺寸、同像素。较早推出的5000万像素传感器SC550XS,采用22nm HKMG Stack工艺制程,性能对标索尼IMX766,并在功耗、暗光成像、全像素对焦等指标上实现超越。2023年思特威以5000万像素高端手机CIS市场跻身全球前四,成为小米、荣耀等国产旗舰机的核心供应商。接下来思特威将逐步蚕食索尼和三星在中高端市场的份额,尤其在多摄趋势下抢占主副摄市场。
智能驾驶浪潮催,车载视觉赛道实现国产突围。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突飞猛进,CMOS图像传感器市场规模迅速扩张。安森美作为车载CIS海外龙头,长期占据市场首位,2020年巅峰时期市占率超过了60%。但是随着国产CIS厂商的崛起,原本2022年拥有42%市占率的安森美,2023年市占率跌到了33%。同年豪威科技全球汽车CIS出货1.03亿颗,全球市占率为43%,超过安森美成为全球第一。2024年豪威科技继续保持第一,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达到了44%,出货量高达1.3亿颗,公司营业收入257.31亿元,实现净利润33.23亿元,营收规模与盈利水平双双刷新历史峰值。
国产厂商除豪威科技外,思特威汽车电子业务以79.09%的同比增速狂飙突进,2024年营收规模突破5.27亿元,凭借7500万颗车载CIS的出货量,名列全球第三,撕开国际巨头长期垄断的市场缺口。思特威将安防领域的SFCPixel®、近红外感度(NIR+)技术迁移至车载场景,提升低光性能。其AT系列产品已广泛应用于L2-L3级智能驾驶系统,2024年通过子公司飞凌微电子推出车载视觉处理芯片,提供“Sensor+ISP”集成方案,降低系统成本。2025年与晶合集成签署协议并深度绑定,确保Stacked工艺晶圆月产能达4.5万片,支撑高端CIS量产。
2.4车载镜头市场格局生变:一超多强背景下,国产镜头厂商抢占先机
车载镜头国内厂商国产化率提升与供应链本土化。舜宇光学作为全球车载镜头龙头,2024年其车载镜头首次突破1亿件出货量,同比增长12.7%,并连续多年市占率超过30%,2024年进一步提升至38%。2025年3月出货量达982万颗,领先日本的麦克赛尔、电产三协,韩国的世高。联创电子和欧菲光快速崛起,以500和195万颗的出货量分别排名第二、三名。
光学镜头核心部件逐步替代进口,降低了成本并增强产业链自主性。舜宇光学在车载镜头领域完成800万像素加热车载镜头和800万像素超低反镀膜车载镜头的研发,全球首发800万像素前视玻塑混合车载镜头。作为比亚迪智驾系统的核心供应商,舜宇为其全系车型提供车载镜头,并且凭借其成熟的制造平台,为比亚迪“天神之眼”摄像头在短时间内量产,提升生产效率和市场响应能力。
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自动化生产线降低人工依赖。通过IFMS、PLM、CRM等智能工具系统的导入,有效提升运营管理效率,从传统的“人管”到“智管”,逐步实现智能化工厂的开发应用,目前组装自动化覆盖率超过80%,设备智能化覆盖率已达到100%。
联创电子自主掌握非球面模造玻璃镜片的模具设计及制造技术,在全球车载ADAS镜头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自产模造玻璃镜片有效降低了制备成本,相比外购企业也降低了采购成本。其拥有全球最大的模造玻璃产能(7百万/月),技术精度媲美日本HOYA,成本优势显著。模造玻璃是800万像素以上高端车载镜头的必需元件,其精度和耐高温性能显著优于塑料镜头,可满足ADAS系统对成像稳定性的严苛要求。
全球产能扩张,打造完整供应链体系。合肥基地获得国内头部车企订单,其中2025年三月出货量达到300万颗。墨西哥工厂服务北美市场,越南工厂主攻东南亚及欧洲市场,主要产品是车载镜头和高清广角镜头,规划产能每月100万至150万颗。实现就近配套,降低物流与关税成本。
联创电子紧抓汽车智能化核心赛道。在车载光学领域,联创电子作为国内外ADAS镜头主力供应商,持续深化与Mobileye、Nvidia 等国际方案商,以及地平线、百度等国内头部平台战略合作,产品成功导入比亚迪、蔚来、吉利等主流车企。
宇瞳光学技术创新,核心技术包括玻璃非球面模压。子公司宇瞳汽车视觉专注于辅助驾驶光学部件并获得全球光学市场资源优势,玻璃非球面镜片自动化生产最大产能可达到500+万片/月,塑胶非球面镜片自动化生产最大产能8000+万片/月。在前视镜头领域,宇瞳玖洲重点开发用于ADAS辅助驾驶系统的光学产品,主要应用于碰撞预警、车道保持和自动巡航等场景。通过应用玻璃非球面镜片与玻塑混合结构,这类产品在耐热性、成像清晰度和长期使用稳定性方面表现出色。在电子后视镜领域,宇瞳玖洲开发出适用于商用车和乘用车的CMS镜头解决方案。相较传统光学后视镜,其CMS系统通过摄像头与显示屏组合能提供更大视角范围,有效减少盲区。客户层面,产品已进入多家主流Tier 1及整车厂供应链,具备规模化交付能力。与比亚迪、特斯拉等主流车企及Tier 1供应商形成深度合作,特别是在比亚迪“天神之眼”辅助驾驶系统中,提供了车载镜头、HUD光学件等产品。
三、风险提示
行业竞争加剧:目前新能源新车型频出,电车市场竞争加剧,同时油车促销力度加大,存在行业竞争加剧风险;
汽车与电动车产销量不及预期:汽车与电动车产销量受到宏观经济环境、行业支持政策、消费者购买意愿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
法规进展不及预期:量产车高级别辅助驾驶和 robotaxi都有赖于政策的松绑,若政策进展不及预期将拖累行业发展;
自动驾驶技术进展不及预期:自动驾驶功能表现直接决定了消费者对自动驾驶车型的购买意愿,若无法靠近有人驾驶水平将影响渗透节奏;
主机厂自研超预期:若国内主机厂普遍效仿特斯拉选择自研芯片及自动驾驶算法,则对后续市场空间有影响;竞争加剧:智驾芯片玩家相对较多,竞争较为激烈,若公司无法有效应对将对盈利和市场地位产生不利影响。
阅读全文
《智能驾驶车载视觉专题报告:平价智驾时代崛起,国产替代加速》 ]article_adlist-->+
报告信息
证券研究报告:《智能驾驶车载视觉专题报告:平价智驾时代崛起,国产替代加速》
报告日期:2025年07月04日
]article_adlist-->作者:陈传红 SAC执业编号:S1130522030001
]article_adlist-->杜德配资-查询配资平台-配资平台最新消息-普通人炒股票如何加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